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(以下简称“全运会”)在历经十余天的激烈角逐后,于近日圆满落下帷幕,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性体育赛事,本届全运会不仅展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,更涌现出一批实力强劲的新生代运动员,为巴黎奥运会周期的人才储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东道主精心筹备 赛事组织获赞誉
本届全运会由陕西省承办,西安作为主赛区,宝鸡、咸阳、延安等地协办,赛事共设35个大项、409个小项,参赛运动员、教练员、裁判员等总规模超过1.2万人,陕西省在场馆建设、赛事服务、疫情防控等方面投入巨大,新建和改造场馆53个,全部达到国际标准,尤其是开幕式以“奋斗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”为主题,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,展现了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活力,获得各界一致好评。
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通过视频致辞,高度肯定了中国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成功举办大型赛事的能力,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表示,本届全运会是“简约、安全、精彩”的典范,为未来国际大赛提供了中国方案开云。
竞技水平创新高 多项纪录被刷新
本届全运会竞技水平显著提升,共打破12项全国纪录、超1项亚洲纪录,游泳赛场成为破纪录的“重灾区”,汪顺在男子200米混合泳中以1分55秒00的成绩刷新亚洲纪录,张雨霏则包揽女子100米、200米蝶泳双冠,巩固了“蝶后”地位,田径项目中,苏炳添以9秒95的成绩卫冕男子百米冠军,证明了自己仍是亚洲短跑的标杆。
举重赛场同样精彩纷呈,石智勇在男子73公斤级比赛中以总成绩365公斤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,展现了“中国力量”的绝对统治,乒乓球、羽毛球等传统优势项目竞争白热化,樊振东、陈雨菲等新生代选手战胜奥运冠军登顶,标志着新老交替的完成。
新星闪耀引关注 梯队建设显成效
与往届相比,本届全运会最显著的特点是“00后”选手的集体爆发,14岁的跳水小将全红婵继东京奥运会后再次上演“水花消失术”,以419.25分夺得女子10米台冠军;17岁的射击运动员盛李豪在男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打出253.3环,超世界纪录0.4环;19岁的体操选手管晨辰在平衡木项目上以15.066分夺冠,其招牌动作“袋鼠摇”引发全网模仿kaiyun。
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司长刘国永指出:“这些年轻选手在大赛中表现出的心理素质和战术执行力,证明我国‘体教融合’和青训体系改革取得实效。”据统计,本届全运会奖牌获得者中,“95后”占比达63%,较上届提高21个百分点。
全民健身元素凸显 赛事惠民成效显著
本届全运会首次设立群众赛事活动,包括广场舞、广播体操、龙舟等19个大项185个小项,直接参与群众超4万人,在西安城墙下的太极拳展演、汉江上的龙舟竞渡等活动中,普通百姓成为赛场主角,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郎维表示:“这体现了全运会从‘重竞技’向‘竞技与全民健身并重’的战略转型。”
赛事惠民政策让民众共享体育红利,所有比赛门票均价不超过80元,60%以上的场馆赛后将向公众开放,西安市民王建军带着儿子观看了田径比赛:“孩子见到苏炳添特别激动,现在每天主动要求晨跑。”数据显示,全运会期间陕西体育用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7%,健身房新增会员数创历史新高。
科技赋能亮点频出 绿色理念贯穿始终
本届全运会成为科技应用的试验场,在西安奥体中心,5G+VR技术让观众通过手机获得360度观赛体验;体操项目采用“鹰眼”系统辅助打分,争议判罚同比下降70%;运动员村配备智能康复机器人,帮助选手快速恢复体能,阿里巴巴提供的云计算服务首次实现全项目实时数据上传,为教练团队提供精准分析。
绿色低碳理念贯穿赛事全程,所有场馆100%使用绿电,累计减排二氧化碳7.2万吨;采用氢燃料电池的接驳车队减少碳排放约150吨;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奖牌绶带、电子版秩序册等举措,减少纸张消耗超20吨,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评价:“这是大型赛事可持续运营的标杆。”
巴黎周期备战启航 奥运战略再升级
随着全运会闭幕,各项目国家队已启动巴黎奥运会备战,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透露:“我们将以全运会为镜,优化‘一人一策’训练方案,重点补强游泳、田径等基础大项的短板。”据悉,举重、跳水等优势项目将组建“双国家队”,通过内部竞争提升实力。
体育改革持续深化,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表示,全运会增设的三人篮球项目“为街头篮球转向职业化探索了路径”;“跨界选材”政策让雪上项目运动员在滑轮比赛中崭露头角,为冬奥会储备了兼项人才。
夜幕下的西安奥体中心灯光渐暗,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征程已然开启,这场“国内奥运”的精彩演绎,既是对东京奥运周期的完美总结,更是迈向巴黎的铿锵宣言,正如闭幕式主题曲《梦想的冠军》所唱:“每一次冲刺都是新的起点,每一块奖牌都刻着明天。”在建设体育强国的道路上,中国运动员正以全运会为跳板,向着更高目标全力进发。